亚洲公益慈善的发展路径:驱动本地社會影响力提升的五大增长模式
最新研究揭示培育本地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多元化模式
香港 - Media OutReach Newswire - 2025年9月8日 - 由亚洲区内13家具影响力的公益慈善机构组成的亚洲公益慈善研究计划(以下简称"研究计划"),今日就其关于亚洲慈善捐赠的开创性研究公布初步成果。
这项研究系统性地梳理了五种截然不同的增长模式——企业主导型、社区主导型、信仰驱动型、国家主导型及高净值人群主导型。這些模式正推动亚洲公益慈善事业在规模、专业化及效能方面的深远变革。前四种模式涵盖了亚洲大部分的公益慈善资金及活动,并透过因地制宜的方法,实践具成效的本地公益慈善。至於高净值人群主导型模式,在亚洲的影响力相对有限。
亚洲的公益慈善增长模式顺应区内文化价值,强调社会承担更大的集体责任。研究计划发现,这种多元且包容的公益慈善培育方式,不仅突破了只聚焦高净值人群的框架,更使亚洲各地得以实现超越纯粹资金捐赠的深远价值。
这些增长模式的主要特征包括:
- 企业主导型:企业调配资源、专业知识及基建,促进包容性发展。
- 社区主导型:公民通过志愿服务、互助及基层动员参与公益活动。
- 信仰驱动型: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捐赠行为支持长期行动及深厚社区信任。
- 国家主导型:凭借国家的管辖能力和执行体系,实现更高效的协调与规模扩展
为具体展现这些模式如何在实践层面重塑公益慈善,研究计划特别聚焦多个地区的案例,各案例均展现出扩展投资及战略抱负的特质,充分诠释了增长模式的核心特征。
- 印度的强制性企业社会责任(CSR)政策在不足十年内,将企业捐款额从2015年的12亿美元提升至2024年的41.7亿美元,并将包容性增长纳入企业董事会的重要议程。
- 中国与沙特阿拉伯成功将大众非正式捐赠数字化。2021年中国透过数字募捐平台筹集约15.5亿美元,沙特阿拉伯则于2024年经由数字筹款平台筹得13.3亿美元。
- 印尼的天课制度(根据伊斯兰教法向弱势群体捐款)促进了信仰驱动型捐款的专业化。2024年捐款总额达到25.5亿美元,其中机构捐款自2015年以来增长三倍,达7.3亿美元,占捐款总额的28.69%。
「亚洲的公益慈善发展潜力巨大,但真正的变革关键在于加强支撑各种公益慈善增长模式的基础架构。」作为研究计划的联合召集机构之一,公益慈善研究院主席黄嘉纯表示:「这些模式为我们指明了前进之路——不仅是扩大捐款规模,更在于推动公益慈善的专业化,优化协作效能,并最终提升整体社会影响力。」
这些研究成果标志着研究计划自启动以来,在催化「植根亚洲、惠泽亚洲」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为期三年的研究推崇区域多样性,并不限于任何单一模式,展示各地如何因地制宜培育符合其文化、制度及社会经济背景的公益慈善体系。研究计划汇集了多个地区企业主导型、社区主导型及信仰驱动型增长模式的实践案例,旨在启发讨论、促进经验共享,并加强区域协作,推动各地公益慈善生态系统持续演进。
代表研究计划另一联合召集机构——亚洲慈善大会(Asia Philanthropy Congress)亚洲慈善大会的日本财团常务理事桦沢一朗表示:「亚洲正塑造全球公益慈善的新格局——一种根植于区内、具备创新精神及策略性执行力的模式。凭借这些开创性的增长模式,我们不但能提升捐赠额,更能提高公益慈善深度融入其服务社区时所能达到的成效标准。」
研究计划由以下合作机构组成:
-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
- 谢赫·扎耶德慈善基金会(Erth Zayed Philanthropies)
- 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
- 开泰基金会 (Kasikornthai Foundation)
- 哈立德国王基金会 (King Khalid Foundation)
- 日本财团 (The Nippon Foundation)
- 皮拉马尔基金会 (Piramal Foundation)
- 陈江和基金会
- 塔塔咨询服务 (Tata Consultancy Services)
- 淡马锡基金会
-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
- Dompet Dhuafa Republika基金会 (Yayasan Dompet Dhuafa Republika)
- 哈桑娜基金会(Yayasan Hasanah) (马来西亚国库控股有限公司的基金会)
联合召集机构:
- 亚洲慈善大会 (Asia Philanthropy Congress)
- 公益慈善研究院
联合秘书处:
- 亚洲公益创投网络
- 明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