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誓为英烈筑丰碑:一位老将军的红色夙愿

2025-07-07 14:34:51 来源:互联网 阅读量 61

“南路革命纪念馆已经建好了,最近就要开馆了。”当96岁的陈超从女儿口中得知这个消息时,他久久凝视着墙上那件挂了一枚枚勋章的军装,长出了一口气。这个消息,或许是他在2025年的这个6月里,收到的最有意义的“生日礼物”。

历经二十余年,陈超将军终于能够给那心心念念的两万三千六百余名烈士一个“交代”了。

 

 

小村赤子:枪林弹雨中淬炼的初心

1930年6月,陈超出生于湛江一个叫陈村仔的小村子里。那个小村子现在叫陈川济,当时虽然只有500多人,却有着深厚的革命传统。陈超的大哥、二哥、大嫂都是共产党员,他们家更是革命的重要联络点。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陈超很早就参加了儿童团。1946年春,正读中学的陈超在学校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7年3月下旬,根据党组织的安排,17岁的陈超和一批青年学生集体参军,成为粤桂边纵队的一名战士。

当时,在国民党高压统治下的粤桂边区,尤其是高雷地区,革命斗争仍处于被动的局面。抗战胜利后,随着主力部队老一团西征转移,主要骨干北撤山东,当地革命形势陷入了低潮。为了打击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南路党组织决定以牙还牙,重启武装斗争。陈超正是在此危难时刻选择的参军。

1948年2月,粤桂边人民解放军部分主力750人由遂溪出发东征,转移到粤中地区。第二拨主力550人由廉江县出发西进十万大山地区。本次东征和西进主要为了避敌锋芒和保存主力。

陈超清晰地记得,主力部队转移后,只剩下两个连一百来人留守遂溪根据地。不过,他所在的八连,非但没被强敌打垮,反而在困境中成长,后来发展成纵队主力第八团。几个月后,更迎来了该团的高光时刻——成为第一次袭击湛江战斗的主力。

1948 年 7 月,陈超所在的第八连配合本团手枪队,摸黑冲入敌军营房,歼灭国民党保十团一个营部两个连的守敌,击毙敌人80余人,击伤及俘虏70余人,缴获武器装备一大批。这次胜利振奋人心,是我军在长江以南地区首次打入大中城市。

1949年10月15日,八团第二次挺进湛江,成功掩护和接应了国民党军邱德明部起义部队撤退到解放区,配合了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的追歼战。从10月18日到26日,由广州逃跑的余汉谋部第21兵团及第39军等全部被歼,其中被俘2.7万余人。随后解放湛江的战斗打响,已担任营长的陈超率领十六团一营沿着霞赤路方向攻打松林和东方汇理银行的守敌。

那些年,陈超不仅全程亲历了这三次重要的“湛江之战”,还随着部队四处转战,先后经历数十场战斗——合水桥伏击、塘涵伏击战、杨柑夜袭、三条石遭遇战、吾良突围、洋青大捷、内堀攻坚、攻克沈塘、泮塘诱歼战、湛川伏击、攻克沈塘、解放城月,等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超从军分区参谋岗位逐步成长,后调到总参谋部动员部,先后任高雷军分区参谋,粤西军区参谋,总参动员部处长、部长。1990 年,他出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并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中央军委颁发的三级解放勋章和胜利功勋章。

“粤桂边纵队前前后后牺牲了23600多名官兵,很多战友倒下时,连名字都没留下。”每每看到军功章,陈超将军都会对女儿陈劲念起这句话。

多年执着:为无名烈士讨一座“名分”

“东江纵队有三个纪念馆,粤中纵队有一个纪念馆,但粤桂边纵队连一个像样的纪念碑都没有。”这是句朴素的感慨。但作为女儿,陈劲却知道这句话背后,有陈超将军深藏心底的痛。

粤桂边纵队在革命战争年代有着卓越的贡献,然而却没有一座像样的纪念馆。这支部队在解放战争中,历经多次硬仗,歼敌众多,却因当年奖励机制局限及历史因素,未能获得应有的战功表彰。

陈劲回忆说,父亲常念叨这是他的“心病”——那些牺牲的战友不能被遗忘。在陈超将军的回忆录中,记述了战友梁铁王牺牲的故事。在吾良之战之战中,八连副连长梁铁王率领战士掩护主力渡河,不幸中弹,陈超等战友将其背到河边时,他因伤势过重而牺牲,后来只得被就地掩埋。梁铁王的侄子看到这本回忆录,格外激动,他联系到陈超将军说,梁家人几十年来祭奠梁铁王都不知道坟茔所在,想询问梁铁王的具体埋葬地点。陈超将军根据记忆做了具体描述,并告诉梁铁王的侄子,那个地点一起埋葬了3名战士。烈士遗骨被顺利找到,但出人意料的是,那里埋葬的却是5具骸骨。对这件事,陈超将军非常感慨:“我们革命事业的胜利,是无数像梁铁王那样的好同志用生命换来的。”有的烈士遗骨可能已经无法分清、甚至无法找到,有的烈士早已没有了后人,但他们,不可以被忘记!

自离休后,陈超将军便与十余位老同志多次向湛江市委、广东省委写信,呼吁为粤桂边纵队建立革命纪念馆。他们四处奔走,只为给那些为革命事业牺牲的两万三千六百余名烈士一个安息之所,一座精神丰碑。

有不少个夜晚,陈超老人会从睡梦中突然惊醒。问他梦到了什么,他沉默许久,喃喃地说:“我是一个军人,我要完成首长和战友交给我的任务。”但随着一起奔波的十余位老同志因为年岁相继辞世,陈超将军在梦中似乎也渐渐有了无力感,醒来时多了些迷茫:“首长给我派任务了,可我走不动了,完不成了……我该怎么办?”

与陈超将军共同奔走呼吁的老同志又换了一波。幸而在各方努力下,功夫不负有心人,湛江市的粤桂边纵队革命纪念馆建设终于排上政府的日程。陈超将军多年心愿的初步达成,他开始殷切盼望着看到纪念馆的早日落成。

 

 

一个人的突围”:倾尽家财建起红色基地

然而,粤桂边纵队革命纪念馆的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建馆进程曾因资金、疫情等诸多因素受阻。

2020年春天,陈超将军决定用自己的力量,去做一些实事。他叫了女儿商量:“这么多年,党和人民给我很了多,我和你妈攒下的工资、津贴,有206万元。这些钱,我不想留给你们,打算拿它去建一个红色教育基地。”

女儿理解父亲的心意,当即表示支持。

陈超经过一番思考,他又去和大哥、二哥的后人们商量。他对他们讲起祖屋的特殊背景:陈家祖屋自1946年起便是革命联络点,陈超的母亲曾在此帮地下党传递情报,大哥、二哥也都以祖屋为据点开展革命工作。“这房子本身就是红色基因的载体,我们用来建教育基地,告诉后人,也告诉家里人,在湛江这块土地上,有那么多的人为革命奋斗和牺牲。”他在家庭会议中强调,祖屋的价值不仅在于居住,更在于成为“活的革命史教材”。

绝大多数家人赞同了陈超的提议。2020年5月,在陈家的祖宅地上,“陈川济村红色教育基地”项目正式动工。

陈超的家人们参与进来,陈劲更是成为了项目的“操盘手”。尽管是在疫情期间,陈劲先后17次从北京开车往返湛江,与政府部门沟通、协调,办理相关手续,跟进项目施工,搜寻展品资料。

2021年12月,在历时一年零七个月后,红色南路(陈川济)教育基地顺利落成,91岁高龄的陈超将军专程回到湛江参加了揭牌仪式。

教育基地的展馆分为上下两层,馆内所有展板内容均经湛江党史办严格审核,参观者扫码即可聆听陈超将军亲自讲解的战斗故事。如今,这里每年接待量超万人,已然成为湛江重要的红色教育地标,吸引着无数人前来追寻革命先辈的足迹,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传承火种:愿粤桂边纵队革命精神永存

多年来,陈超将军为粤桂边纵队烈士奔走的举动已经感染了许多人。

从2010年代起,陈超将军的子女便自发组织清明扫墓活动,参与人数从最初的家族几十人,逐渐发展以“湛江市直属机关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志愿者团队、南路子弟、四野子弟等九个单位的大力响应,达到六七百人的祭奠活动。

2021年,他们还与湛江晚报合作开设了“百个南路故事””专栏,专门讲述无后烈士的事迹。

“这些烈士再不提就没人记得了,我知道父亲不希望发生这样的事情。”陈劲讲起早几年的一个清明节,陈超将军一早6点多突然打电话给湛江的一位烈士后人:“湛江下雨了没有?”

对方被吓了一大跳,不知道老人这么早打电话是出了什么事,只得先据实回答:“没有下雨。”

“那你们去给梁家兄弟扫墓了吗?他们家人都没了……你们一定要去给他们扫墓啊!”

陈劲说:“那次,我一下感受到了父亲内心深处的情感。自此,我们也对为英烈扫墓的事情更加重视了。”之后的清明节,他们会依次前往遂溪笔架岭、甘霖村、黄略村、支屋村等地,重走革命战场和旧址,祭扫烈士纪念碑。

他们希望通过这些行动,让更多人了解到粤桂边纵队的革命历史,让那些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一切的烈士们不被遗忘,让粤桂边纵队的革命精神在新时代得以传承和发扬,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行。

 

 

相信将会有更多的人理解陈超将军心底的守护——革命的丰碑不仅要立在土地上,更要立在一代代人的心里。而那些沉睡的英烈,也终将在后人的铭记与传承中,获得永恒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