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产险云南分公司】平安产险“团非数字核保人”获国家级人工智能先锋案例
近日,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以下简称AIIA)2025年人工智能先锋案例在2025人工智能产业及赋能新型工业化大会上发布,平安产险“团非数字核保人”项目凭借行业首创的“人机协同”模式及五大核保能力,从全国五百余参选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保险行业唯一入选年度先锋案例的标杆项目。该项目以AI技术重构团体非车险核保全流程,破解传统作业模式效率低、风控弱、经验复用难等痛点,为保险行业数字化转型树立创新范本。
此次评选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部委指导,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牵头组织,经过AIIA各工作组专家及知名学者多轮评审,从技术创新性与产业实效性等维度综合考量,最终遴选出20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
直击行业三重痛点
从规则引擎到智能决策的三大跃迁
近三年,财产险团体业务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平安产险团体非车险业务总保费年增长率超过10%,询价单量暴涨,但传统核保模式面临三大核心挑战:报价时效方面,作业负担重;风险管控方面,分散在司法、行业数据库中的风险信息如同“信息孤岛”,人工筛查效率低下且易遗漏关键风险点;决策支持层面,历史承保数据缺乏系统性梳理,核保人员难以从海量数据中提炼风险规律并构建动态更新的行业风险图谱。
“团非数字核保人”聚焦团体非车险核保场景,通过建设核保答疑、政策预核、客户及风险分析,资料审核,承保策略建议五大能力,基于DeepSeek强化学习与自适应微调技术,通过GRPO算法将百万级历史询价单数据转化为动态策略模型,即从过去海量的保单数据中学习经验和规律,自己形成了一套智能决策策略,实现核保决策从“经验驱动”向“数据-知识双轮驱动”升级。相较于传统规则引擎,系统完成三大跃迁:从静态规则匹配到动态策略生成的范式转变,从单点风险识别到全链路承保优化的能力延伸,从依赖人工经验到可量化、可迭代的智能模型。
创新“人机协同”核保模式
效率与风控双提升
“团非数字核保人”项目首创“人机协同”核保模式,实现简单业务 AI自动核保、复杂业务AI辅助核保。针对团体非车险核保场景的非标准化与高度复杂性,通过“五大能力”,实现核保全流程智能化,破解保险行业长期面临的核保规则不一致、人工处理效率低下及运营成本攀升等核心难题,通过该产品显著提升核保效率,同时降低人为操作风险,助力实现从经验核保向智能化风控的转型升级。
数据显示,系统上线以来已覆盖超六成的团财大中客户业务量。单均首次核保时效压缩至约1.5小时,核保人员日均处理量提升至原来的两倍。通过“智能驱动+专家把关”模式,高风险业务识别准确率显著提高,业务咨询响应时效突破秒级,标志着保险科技正式迈入智能决策新阶段。
实践验证:
复杂场景下的风控与效率革命
在近期某大型跨海桥梁工程项目承保案例中,“团体非车险数字化核保系统”依托智能合规审查、动态风险监测与精准策略生成三大核心功能,仅用约1小时完成数亿元级别保额的承保流程,较传统操作模式效率提升超60%,预计赔付率降低约30%,节约人工投入近40个工时。系统可在3分钟内自动完成十余项特大型工程条款的合规校验,精准对接二十余项国家级重大工程风险控制要求;通过深度分析企业信用数据,自动识别分包商潜在法律风险并推荐相应的履约保证保险方案;基于数十个同类桥梁项目数据及多项风险参数构建科学定价模型,创新推出低比例浮动免赔机制。
在另一例汽车零部件企业雇主责任险项目承保案例中,该系统借助大数据分析引擎,在单证审核阶段准确识别出员工体检报告中“检测时间早于采样时间”的逻辑错误,及时阻断潜在的不合规投保行为,并推荐合规体检机构名单;结合舆情信息与行业污染风险模型,生成环境责任相关险种的投保方案。该项目核保周期缩短至传统方式的三分之一,极高的工作效率,加速业务运转。
平安产险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人工智能应用,以“团非数字核保人”为标杆,推动保险服务向更全面、更智能、更贴近客户需求的方向发展,积极践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根本宗旨,扎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顺应产业发展脉络,持续以科技驱动服务革新,不断谱写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平安产险云南分公司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