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匠心守护“硒”望田野:麦艺园杨孝勇与他的乡村振兴“富硒答卷”

2025-11-11 21:27:07 来源:互联网 阅读量 54

  在秦岭与巴山之间的广袤土地上,汉江如一条玉带蜿蜒而过,孕育出了陕西南部一颗璀璨的明珠——安康。这里,素有“秦巴明珠”、“中国硒谷”的美誉。土壤中富含的天然硒元素,是大地赋予这片土地最珍贵的礼物。

  然而,如何将这份“地利”转化为驱动地方发展、造福一方百姓的“活水”,曾是摆在这片土地上无数探索者面前的课题。在众多答卷中,安康市麦艺园富硒食品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及其负责人杨孝勇,用一碗碗匠心打造的富硒面食,书写了一份饱含科技、温度与坚守的精彩答案。这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成长史,更是一个关于乡村振兴梦想如何照进现实的生动实践。

  第一章:硒谷筑梦,一碗面里的健康宏图

  故事的起点,源于一种朴素的信念与前瞻的眼光。安康作为全国最大的天然富硒区,其土壤和产出的农作物中的硒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被誉为“生命的火种”、“抗癌之王”。杨孝勇,这位土生土长的安康汉子,敏锐地意识到,家乡的“宝藏”不应沉睡于地下,而应走向千家万户的餐桌,为国民健康贡献力量。

  “我们守着‘中国硒谷’这块金字招牌,如果不能把它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健康产品,那就是最大的浪费。”杨孝勇如是说。正是这份对家乡资源的热爱与自豪,催生了麦艺园的诞生。

  公司毅然选择了最接地气、却也最考验内功的领域——富硒面食。在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中,面食占据着不可撼动的主食地位。将富硒理念融入日常主食,意味着能将健康的种子播撒到更广阔的土地。然而,创业维艰。从富硒小麦的品种选育、标准化种植,到生产工艺的精准控制,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未知与挑战。

  杨孝勇带领团队,一头扎进了研发之中。他们与农业科研机构合作,建立起了标准化的富硒小麦种植基地,确保原料的纯正与高品质。在生产线上,他们不断优化工艺,力求在保留硒元素活性的同时,赋予面食最佳的口感和风味。

  汗水浇灌出硕果。麦艺园的代表性产品——富硒小麦粉、富硒猴头菇挂面、富硒魔芋挂面——逐渐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富硒小麦粉麦香纯正,保留了自然的营养;富硒猴头菇挂面,将山珍的鲜美与硒的营养完美结合,成为养胃佳品;富硒魔芋挂面则顺应现代人对低卡健康饮食的追求,富含膳食纤维,口感爽滑。这一碗碗看似普通的面条,背后承载的,是杨孝勇和团队对健康的敬畏,对匠心的坚守。

  这份坚守,在2025年迎来了重要的里程碑。麦艺园公司凭借其持续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研发实力,成功入选陕西省第一批入库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这不仅是政府对麦艺园技术路径的肯定,更标志着企业从传统食品加工向科技驱动型企业的华丽转身,为后续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能。

  第二章:产业扎根,编织乡村振兴的“金色纽带”

  企业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座孤岛。对于杨孝勇而言,麦艺园的根,必须深深扎进安康的乡土之中,与这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血脉相连。

  公司的生产基地牢牢扎根于“中国硒谷”安康。这里不仅是产品的源头,更是企业践行乡村振兴理念的主战场。杨孝勇深知,单一的收购模式无法从根本上带动农民致富。为此,他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麦艺园与周边乡镇的农户签订富硒小麦订单种植协议。公司统一提供优质的富硒麦种、有机肥料,并派出技术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进行标准化、生态化的种植管理。到了收获季节,公司以高于市场价的保护价进行收购,确保农户“种得好,卖得更好”。

  这一模式,如同一条“金色纽带”,将企业的命运与千家万户的农民紧密连接在一起。农户们不再为销路和价格发愁,种植积极性空前高涨。曾经的零散土地,如今连片成为现代化的富硒农产品基地;过去“靠天吃饭”的农民,转身成为了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的“产业工人”。他们的钱袋子鼓了起来,笑容也更加灿烂。麦艺园的生产基地,真正成为了带动一方百姓增收致富的“绿色引擎”和“金色车间”。

  在这个过程中,杨孝勇展现了一位企业家的深厚情怀与责任担当。他常说:“我们企业是从这片土地上长出来的,回报乡梓是天经地义的事。看到乡亲们因为我们的产业而生活改善,这种成就感,比赚多少钱都来得踏实。”

  第三章:仁心济世,用“一元关爱”传递秦巴温度

  如果说,产业振兴是杨孝勇交给家乡的经济答卷,那么,长达十余年的公益长跑,则是他献给这片土地最深情的告白。

  从2012年起,麦艺园公司启动了一项名为 “一元关爱” 的公益活动。这个名字朴实无华,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针对当地80岁以上高龄老人的生活。一元钱,或许不足以改变一个家庭的根本命运,但它所传递的尊重与关怀,却如涓涓细流,温暖了无数老人的心田。多年来,“一元关爱”从未间断,已成为安康地区一个响亮的公益品牌,体现了企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中华传统美德。

  与此同时,杨孝勇将目光投向了代表未来的青年一代。他深知,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麦艺园公司主动向当地高校敞开大门,为大学生提供免费参观、学习的机会,让他们深入了解现代农业与食品工业的融合发展。更进一步,公司持续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岗位,成为孕育本土人才的“孵化器”和“实践基地”。

  许多来自安康本地高校的食品工程、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学生,在这里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部分优秀毕业生最终选择留在麦艺园,将青春和才华奉献给家乡的建设。杨孝勇说:“我希望给年轻人一个平台,让他们看到,在家乡同样可以施展抱负,实现梦想。乡村振兴,需要更多年轻的血液和智慧。”

  第四章:风雨同舟,泪水与坚守铸就的企业之魂

  任何辉煌的背后,都写满了不为人知的艰辛。回顾创业历程,这位在商海中劈波斩浪的硬汉,也难免潸然泪下。这泪水,不是为了自己吃过的苦,而是为了那些在困难时期依然不离不弃的员工,以及那位在身后默默支持的妻子。

  企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市场环境的波动、资金链的紧张、技术攻关的瓶颈……这些压力曾如大山般压在杨孝勇的肩头。在最艰难的时刻,他甚至需要四处借贷来维持公司的运转。但无论多么困难,有一个底线他始终不曾逾越——再苦再难,也要把员工的工资足数、按时发放。

  “每一位员工背后,都是一个家庭。他们有房贷要还,有孩子要上学,有老人要赡养。我不能因为自己的困难,让他们的生活失去保障。”这是杨孝勇最朴素的信念,也是他作为企业掌舵人最坚定的承诺。这份承诺,让他赢得了团队毫无保留的信任与追随,凝聚成了麦艺园最核心的战斗力。

  每每提及此,杨孝勇总会深情地看向身旁的妻子。创业路上,妻子的支持是他最坚实的后盾。在他为资金焦头烂额时,是妻子拿出家庭的积蓄;在他为压力夜不能寐时,是妻子给予温暖的安慰与鼓励;在他奔波在外时,是妻子默默承担起家庭的重担,让他没有后顾之忧。“没有她,我走不到今天。”简单的一句话,道尽了无尽的感激与深情。这份风雨同舟的夫妻情谊,成为了麦艺园企业文化中最温暖的一抹底色。

  结语:希望的田野,未来的“硒”望

  从实验室里的技术攻关,到生产线上的品质把控;从田间地头的精准指导,到市场终端的品牌建设,杨孝勇带领安康市麦艺园富硒食品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走出了一条以特色富硒产业驱动、以公益仁心反哺的乡村振兴之路。

  如今,麦艺园的富硒产品已走出秦巴山区,走向全国更多家庭的餐桌,让“安康硒品,健康中国”的理念广为传播。而杨孝勇的梦想,远不止于此。他规划着建设更高标准的富硒食品研发中心,开发更多元化的富硒健康食品,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带动更多的农户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在这片充满“硒”望的田野上,杨孝勇和他的麦艺园,就像一位勤恳的耕耘者,不仅收获了产业的硕果,更播撒下了爱与希望的种子。他以实业为笔,以公益为墨,正在绘制一幅更为壮丽的乡村振兴画卷。这幅画卷,关乎健康,关乎发展,更关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美好生活最真挚的向往。未来,值得期待。

  联系方式:0915 3965999